应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搞清楚各维度对城市抗震减灾的作用☆。近年来,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大型水库、核电站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这都让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工作显得更为迫切,也为城市减灾带来更多挑战▼。据了解,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将推出以下几项具体举措:编制发布国家抗震韧性计划白皮书;设立制度化的“韧性城市减灾论坛”☆;积极向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设立抗震韧性城乡建设方面的重大研究计划…;建立常态化的韧性城乡学术研讨会议制度,组织编制年度工作进展报告;推进韧性城乡示范建设,切实推动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财物高度集中,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工程越来越尖端、复杂•,全社会对地震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工程抗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被广泛接受。
由于房屋抗震等级不足▼,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往往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让房屋更结实更抗震,我国近年来一直着力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提升国家抗御地震风险能力•,中国地震局提出 了“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其中, “韧性城乡”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消减风险隐患,切实增强城乡韧性,全面提升我国城乡的容灾能力△•,力争到 2025 年,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程韧性抗震和社会韧性支撑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建成一批示范性韧性城镇=。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论◆=,韧性城市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灾害防治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韧性城市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